2005年八月份,我旅行到了北京,並住在那裡兩個星期。
在那裡我認識了一對有趣的母女....
年長的大學修習建築,目前從事室內設計工作;
女兒是年長的學妹,今年拿到英國建築碩士班的入學資格。
我和她們在一個旅行團裡邂逅,
後來因緣際會,有幸與她們母女倆共同遊覽北京....
不同第一個星期跟著旅行團趴趴走,
以小團體為單位的自助旅行,
不但行程比較寬裕,
品質上也精美許多。:)
我從來沒有意料到這段為時半天的旅程,
會帶給我這麼深刻的震撼!
那天我們遊北海、走胡同、入了宋慶齡故居、賞了鐘樓鼓樓....
逛了同樣的地點、欣賞了一樣的景。
午餐我們談天,驚訝的事情來了。
「談談你對北京的感覺吧!」
被問了這個問題,起初讓我感到無以為意。
「覺得這裡的東西都很老吧?而且地方很大!」我不加思索地回答。
「還有呢?你不會覺得這裡很美嗎?」
我理所當然地說了:「當然美啊~」
然則內心開始驚覺到一件事情。
「到底是美在哪裡啊?!」內心裡深刻地提醒我的意識。
「你不覺得這裡的感覺很典雅嗎?看看這片北海....」
這時北海正煙雨朦朧,但對我當時來說實在很單調。
「喔~抱歉,大概是我喜歡的景色是大景吧?
老實說,對於這裡我的感覺不是很深刻。」
回答同時,我也驚覺到一項事實....
跟眼前這對母女相比,我似乎少了一個東西。
但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缺了什麼,
不過已經足以掀起驚濤駭浪。
「是喔....我覺得這裡的每磚每瓦,都有它的歷史與個性。
北京是一個悠久的古都,雖然目前的市容已經相當現代化,
所幸還是可以在這些老胡同裡找到它的美麗....」
我聽到這樣的話,心裡暗自叫苦....
因為我真的感受不到她們所陳述的意境。
「你說今天的天氣不好嗎?其實這也讓我們看到北海的另一種美。
這種美雖然單調,但裡面蘊含著柔和的感情....」
「唯一比較可惜的,就是鐘樓鼓樓....
這兩座樓維修得似乎太現代化,已經少了原本古樸的氣息。」
......
......
......
「請問,」我終於打破沈默了。
「不知道為什麼,妳們說的這些....老實說我都感覺不到。
對我來說,鐘樓、鼓樓、胡同,感覺上都是大同小異的!
但為什麼妳們卻能看到這麼多東西,描述這麼多感觸?
是因為妳們學建築嗎?」
年長的說:「這跟我們學建築與否都沒關係。
其實這就是一種感覺....感覺是每個人與生具備的天分吧?
當我們在遊覽的過程中,就是這麼自然而然的感覺啊!
所以我才覺得....這裡其實真的很美~我們果然不虛此行。」
這彷若晴天霹靂!
在今天早上的旅途中,我一直抱持著一份系統化的建構來看待北京....
我甚至以為她們有什麼獨到的系統性思考或是概念架構,
能夠得到比我更多的領務與收穫。
然而,原來她們所憑藉的....不是任何系統化思考,不是什麼理論知識,更不是專業的基礎!
原來她們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地使用感覺,這樣直覺來感知所意識到的一切。
我的大學訓練,讓我學會了系統化思考....用一種理性的角度,
來判斷、描述、解釋、預測、甚至控制所意識到的現象場。
然而今日暮然回首,過去被我埋沒的那份感性的自我,到哪裡去了?
曾經我也是一個喜樂則笑、悲苦則哭的平凡人,
今天我被訓練成鮮少被情感左右的所謂「專業人士」。
試問我花了多少時間,關心我內心深處的感受?
試問我花了多少時間,關心我生命中的伴侶與家人?
試問我花了多少時間,關心過我周遭細微的變化,並發出內心深處的讚嘆聲?
試問我有多久,沒有真正認真地面對自己的「感覺」?
今天是2005.09.12,我研究所生涯的第一天。
除了專業的培育、理性的思維,
我更希望這個故事能夠砥礪我,
找回感性的、真正的自己。
我相信人在處理事情時,是要採取理性公平的方式....
但別忘記了,人畢竟是有感覺的動物,而且這份感覺是多麼自然流露、不曾欺瞞過自己!
「感覺」這個東西,包含了快樂悲傷的情緒層面....
以全人的觀點來看,感覺是很基本的,也很重要的。
它可以是一種動機,
它可以是一種共鳴,
它可以是一種反應,
最重要,它很真!
由衷希望自己可以在新生活的開始,
跟著感覺、大步邁進!!!
